奔着师生急需,与高温抢时间,同故障拼速度——后勤水电人的暑期“烤”卷

作者:姜淼 时间:2025-09-28 点击数:

蝉鸣交织着热浪,烈日将校园裹进“蒸笼”。这个暑假,多地高温预警持续在线,刷新纪录的酷热天气里,校园的正常运转却从未“降温”——后勤与基建管理处的“保障卫士”们,顶着烈日、迎着热浪,坚守在“战高温、保秩序”的一线,用汗水织就校园安全网,以行动诠释责任担当,成为酷暑中最坚实的守护力量。

天刚蒙蒙亮,配电房内已亮起微光。闷热的空间里,供电保障师傅们早早换上厚重的电工服,戴上密不透风的绝缘手套,弯腰穿梭在交错的线路间。他们手持检测仪,逐段排查线路接头、逐项检查设备参数,连一颗松动的螺丝都不放过。“高温天用电负荷比平时多三成,咱们多仔细一分,师生用电就多一分稳妥。”师傅们擦去额角的汗珠,声音带着些许沙哑,却始终专注于手中的活儿,用细致与严谨,为校园电力供应筑起“安全屏障”。

午后的阳光愈发灼人,地面温度突破40℃,水管井旁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。东区宿舍供水管道突发渗漏,后勤工作人员拎着工具箱一路小跑赶到现场。他们蹲在滚烫的井边,掀开沉重的井盖,闷热的水汽混杂着泥土味扑面而来。有人钻进井内排查漏点,有人在地面递工具、接水管,阳光晒得他们皮肤发烫,汗水顺着脖颈往下淌,浸湿的工作服紧紧贴在身上,可没人停下手中的动作。直到漏水问题彻底解决,看着平稳流淌的自来水,大家才直起酸痛的腰,露出了踏实的笑容。

这个暑假,后勤与基建管理处的干部职工们围绕“节能降耗、应急抢修、设施升级”三大核心任务,在高温“烤”验中攻坚克难,用专业与坚守为留校师生打造清凉、安心的校园环境,让后勤保障真正暖到人心。

一、科技赋能节能降耗,夯实绿色校园基础

暑期是校园节能改造的“黄金时段”。后勤与基建管理处借力科技手段,推进多项节能工程,既保障校园用能稳定,又为绿色校园建设注入新活力。

1.实验室“智能电表”上岗,用电管理更精准

针对苍梧校区实验室用电需求大、管理难度高的特点,后勤部门利用暑期完成所有实验室智能电表安装,并搭建起智能用电管理平台。新电表可实时采集各实验室的电流、电压、能耗等数据,通过平台直观呈现用电情况——不仅能动态监测供电网络负荷,提前预警过载风险,避免科研设备因突发断电受损,还能为精细化用能管理提供数据支撑。“以前不清楚实验室具体用电情况,现在通过平台能清晰看到每台设备的能耗,还能根据数据调整用电方案,每月能节省不少电。”一位科研教师说道。这一举措让校园用电管理从“粗放”转向“精细”,为低碳校园建设添砖加瓦。

2.公寓“中水回收系统”落地,水资源利用更高效

在学生公寓区域,一套全新的中水回收系统正式投入使用。该系统通过过滤、净化等专业工艺,对洗漱、洗衣产生的生活废水进行处理,处理后的中水可用于卫生间冲水和校园绿化灌溉,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。“以前废水直接排放,既浪费又不环保,现在循环利用,每天能节省近200吨水。”负责系统维护的工作人员介绍,中水回收系统不仅降低了校园水资源消耗,减少水费支出,还推动后勤管理向“集约高效”转型,让绿色节能理念在校园落地生根。

二、24小时应急待命,守护校园“生命线”

夏季高温下,校园水电网络面临严峻考验——老旧管线在高负荷运转中故障频发,而师生用水用电需求持续上升。为保障水电“生命线”畅通,后勤部门提前制定应急预案,组建专业应急抢修队伍,实行24小时轮班待命机制,做到“故障即响应、抢修不拖延”。整个暑假,抢修队伍累计完成10余次应急抢修,用速度与责任化解一次次危机。

7月6日:46℃变电所里的24小时攻坚

7月6日上午,2#变电所突发高压系统故障,周边教学楼、办公楼、实验楼瞬间断电。实验室中,依赖电力运转的精密仪器、科研样本面临损坏风险,情况紧急。接到报修电话后,水电抢修团队10分钟内迅速集结,携带工具奔赴现场。此时室外温度接近40℃,变电所内更是闷热如“烤箱”,温度计显示高达46℃。抢修人员穿戴好厚重的绝缘装备,钻进狭窄的设备间排查故障。他们趴在地上检测线路,踮脚检查变压器,汗水顺着安全帽带不断滴落,在地面形成小水洼。经过细致排查,最终确定故障原因:变压器绝缘层因高温老化失效,电缆接头短路。“分两组行动!”分管副处长许建荣一声令下,一组人员立即着手融接电缆头,焊枪火花与汗水交织,手套被高温烫出小窟窿也全然不顾;另一组人员则紧急联系变压器生产厂家,从本地到周边城市,连续拨打10余家厂家电话,终于联系到江苏华辰公司有现货。为抢时间,工作人员协调专车运送,当天下午3点,800公斤重的新变压器准时送达。在狭窄的设备间内,大家合力用撬棍、垫木一点点挪动变压器,每推进一步都要耗费极大体力,衣服很快被汗水浸透,析出层层盐渍。为防止中暑,队员们轮流到室外透气、补充水分,却没人提出休息。经过近24小时昼夜奋战,次日上午,当用电系统成功合闸、周边楼宇重新亮起灯光时,疲惫的抢修人员才瘫坐在地上,脸上却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

8月31日:开学前的“保电冲刺”

8月31日,距离新生报到仅剩1天,东区D7宿舍突然出现频繁跳闸断电情况。“绝不能影响新生入住!”后勤与基建管理处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。冯源、许建荣等处领导带头坚守一线,指挥抢修工作;刘广连、吴刚等水电骨干迅速投入战斗——有人负责搭建临时供电线路,保障学生基本用电;有人手持检测仪排查线路故障,精准定位问题所在;有人协调采购应急物资,确保抢修材料及时到位;还有人负责电缆更换施工,争分夺秒推进进度。连续3天,抢修人员几乎未合眼,每一个环节都紧锣密鼓、无缝衔接。9月1日新生报到前,宿舍供电终于恢复正常。看着新生们拎着行李顺利入住,抢修人员虽满脸疲惫,却满心欢喜:“能让新生住得安心,再累也值!”

整个暑假,无论正午烈日还是深夜凌晨,只要接到故障报修,应急队伍总能第一时间出发。维修渗漏水管、修复跳闸电路、检修异常设备……他们用“随叫随到、高效处置”的担当,守护着校园水电稳定供应,让留校师生的暑期生活更安心、更舒心。

三、聚焦设施升级,用“新”服务暖人心

“以师生需求为导向,让服务更有温度。”后勤与基建管理处始终秉持“师生为本”的理念,利用暑期集中推进基础设施改造,从“水”“电”“饮”等细节入手,全面提升校园服务品质。

1.二次供水水箱“深度清洁”,喝上“放心水”

二次供水水箱是校园供水的重要“中转站”,其清洁度直接关系师生饮水安全。暑期,后勤部门严格按照国家标准,对全校10个二次供水水箱开展“深度清洁”工作:工作人员先清空水箱内的积水,再用工具仔细刮除内壁的水垢和杂质,随后喷洒食品级消毒剂进行杀菌处理,最后取样送检,确保出水水质达标。此次清洁不仅清除了水箱内的污染物,还修复了部分水箱的锈蚀问题,延长设施使用寿命。“现在打开水龙头,水更清澈了,喝着也更放心!”留校学生的认可,是对这项工作最好的肯定。


2.直饮机、开水器“全面焕新”,饮水体验升级

针对部分学生公寓、教学楼、办公楼的直饮机滤芯老化、开水器加热效率低等问题,后勤部门利用暑期完成196台老旧直饮机、28台开水器的全面更换。新直饮机采用高精度滤芯,能有效过滤水中的重金属、细菌等有害物质,还新增智能温控功能,可根据需求调节水温;新开水器加热速度提升30%,并配备缺水报警装置,避免干烧风险。“以前接开水要排队等很久,现在很快就能接满,太方便了!”师生们的反馈,印证了设施升级带来的实效。

3.公寓主供水管道“换新升级”,解决“用水难”

苍梧校区A2-A4学生公寓原有供水管道使用年限较长,出现老化、漏水问题,早晚用水高峰时常面临水压不足的情况,给学生生活带来不便。暑期,后勤部门启动主供水管道更换工程:选用耐腐蚀、抗压性强的新型管材,重新规划管线布局,确保供水稳定。“以前用水高峰时,热水器经常出不了热水,现在水压很稳,洗澡、洗漱再也不用等了!”居住在A3公寓的学生开心地说。此次改造不仅解决了当下的用水难题,还从长远提升了供水系统的抗风险能力,减少后续维修成本。

4.计量水表“智能安装”,用水管理精细化

为提升通灌校区用水管理水平,后勤部门在该校区南线部分主管道安装智能计量水表,并配套搭建水平衡监控系统。新水表可实时采集供水管网的流量、压力等数据,通过监控系统动态反馈水量变化,及时预警管网泄漏问题,为管网维护和用水调度提供科学依据。“通过数据监测,我们能快速定位漏点,避免水资源浪费,还能根据用水情况优化供应方案,更好地保障师生用水需求。”后勤工作人员介绍,这项改造为通灌校区用水保障打下坚实基础,推动校园用水管理向“智慧化”转型。


随着热浪渐退,新学期如期而至。回望这个酷暑,后勤与基建管理处的干部职工们,用坚守诠释责任,用汗水浇灌初心——他们在配电房守护光明,在水管井保障清泉,在改造现场提升品质,以实际行动践行“后勤不后、保障先行”的承诺。他们是校园里的“无名英雄”,是这个夏天最亮丽的风景线;他们的付出,让校园更安全、更温暖,也为新学期的校园运转筑牢了坚实的后勤保障防线。

 版权所有 江苏海洋大学后勤与基建管理处  Copyright© 2021All Rights Reserved